人大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民生资讯2012-03-06 10:04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人大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

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代表委员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不平凡的开局之年

出色的“中国答卷”

解读嘉宾: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义代表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用朴实的语言和详实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十二五”不平凡的开局之年,写就了一份中国经济发展出色的“中国答卷”。

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

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调控效果正在显现;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

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

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这一系列成就是在国际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不仅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非常难能可贵,让我们备感振奋。(本报记者 毕玉才采访整理)

促进科技与经济

紧密结合

解读嘉宾: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委员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应该说,技术创新不仅仅属于科技领域,还属于经济领域,科技创新不应与经济需求脱节。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有效进行技术转移,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创新产品,并通过市场普及走进百姓生活。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新技术,只有通过应用才能逐渐成熟和完善;任何一项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人类带来福祉。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我们看到,通过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有利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对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应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创新的转化、集成、应用。在全社会形成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和环境,保护好科研人员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本报记者 郭丽君采访整理)

将人类精神家园

建设得更加美好

解读嘉宾: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龚玲代表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正如报告中所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发展的今天,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就成了时代命题。这个体系需要长久的构建,也需要全社会共同构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已经开展了近50年,如今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强有力的途径。

报告还提出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年,我国大力加强了文化建设。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支持,各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显著增加。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服务面逐步拓展。这既是在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也是在引领百姓的精神文化积极向上,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到今天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政府工作报告》如此鼓舞人、振奋人,我们一定要将人类的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本报记者 曾毅采访整理)

深化改革的时机

已经到来

解读嘉宾: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委员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中国已经做好了物质、思想两方面的准备,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2012年的七项重点任务,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能够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强化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对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都有现实意义;“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回应了所有制领域“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等争议,使不同所有制企业站上平等起点,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强调了各类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改革,也与实体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联系。上述三项针对性很强,力度很大,有望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空心化现象,对实体经济发展,尤其对民营企业是很大的利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关系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尤其对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讲得非常具体,有可操作性,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力推手。“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把人民的参与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说明政府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民众积极参与、履行民主权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最后一条廉政反腐,也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讲的,体现了中央革除弊端、廉政为民的决心与信心。(本报记者 王斯敏采访整理)

 

1

 

 

 

 

[责任编辑:admin]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热门推荐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