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 王俊 见习记者 吕银玲)今天(11月22日),中国科学网报道《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再次让“天河工程”引发关注。
该工程由青海大学国家实验室承担,基于中科院院士王光谦团队的“天河理论”,提出利用三江源区天然的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
“天河工程”一直面临诸多争议。科学网援引多位气象、大气领域专家意见,称该工程 “气象学界集体缺席前期论证”“荒诞幻想项目”“没有物理内涵上的创新”等等。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认为,“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是不可思议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科学网援引多位气象、大气领域专家意见刊发文章。图片来源:科学网截图
新京报记者今天联系到部分实名批评的科学家,他们表示,言论系个人观点,未经过调研。
陆汉城对记者表示,该工程既没有科学基础,技术上也不可实施。由河道专家主持的“天河工程”绕开了气象专家,项目中使用的图表等基础材料,都是气象领域“小儿科”的内容。
陆汉城认为“天河工程”的科学基础经不起推敲。“天河工程”来源于王光谦院士的“天河理论”,而气象学家几十年前已经发现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分布带,称之为“atmospheric river”(“大气的河”),实际上没有区别。
针对“天河工程”提出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陆汉城表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是不成熟的技术,只能在局部地区进行少量试验,大规模造福于人类是不现实的。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孙继明认为,科学上对人工影响天气的云降水物理过程的认识还不完善和全面,还没有人工干预晴空大气形成云和降水的理论和技术。孙继明告诉记者,自己与其他气象专家没有就该工程交流过意见,但“不约而同地有同样的意见”。
2018年3月,青海省、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天河工程”项目签订战略协议,将建设我国首个应用于空中水资源探测的专用星座“天河一号”,预计到2022年,完成六星组网,2020年将发射01、02星。 陆汉城表示,目前全球气象观测网已经可以对全球大气所有变量进行深入观测研究,再建新的观测系统系统,或将是重复建设。
记者今天联系到两位“天河工程”参与者,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黄跃飞对记者回应;“天河工程”有自己的考量,正在进行中,“我们就做自己的事,现在不接受采访。”另一位参与者也表示不接受采访。主持项目的中科院院士王光谦一直未接通电话。
对话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
新京报:你认为天河工程是不可行的?
陆汉城: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项目,第一没有科学基础,第二技术上不可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会被立项。
首先,科学基础经不起推敲。天河工程来源于王光谦院士的“天河理论”,所谓“天河理论”,气象学家几十年前已经发现了,有气象学家将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分布带称为“atmospheric river”,就是“大气的河”。 王光谦院士把这个变成了自己的“天河理论”,实际上没有区别。
“大气的河”理论是大家都知道的理论。大气中的水汽分布,永远与大气运动紧密联系,这与地表水有本质区别,地表水是有边界的,而大气中的水汽分布是三维空间弥漫式分布,而且随时间变化,垂直、水平方向上分布都不均与,有可能形成水汽集中的地方,就是所谓的“大气的河”,这是全球气象工作者都非常清楚的。
项目组给出过一张图,表现全球大气中水汽分布的集中带,这个气象专业本科生就做得出来,很小儿科。项目组只是把大气科学中的常识变成了理论基础。
最重要的是,形成降水的机理比较复杂,既与大气运动有关,也与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动力学过程等都有关系。降水的物理机理,是全球气象工作者攻关几百年的科学目标。
我们知道,降水必须要有云,但有云不一定就能降水。怎么把水汽变成云,云变成降水,这是自然规律的现象,不可能就像地面的南水北调一样机械调动。
新京报:天河工程计划人工影响天气,有可行性吗?
陆汉城:全球气象界都认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是不成熟的技术,只能在局部地区进行少量试验,大规模造福于人类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干预了大气环流,就是干预了地球系统,人类能力还达不到,技术上不可行的。
新京报:天河工程即将组建气象观测卫星网。
陆汉城:目前全球的气象观测网,包括卫星观测、海基观测、地面观测等,已经可以对全球大气所有变量,包括温度、气压、水汽分布等指标进行深入观测研究,再建新的观测系统系统似乎没有必要。
现在高分辨率的观测工具是非常先进的,稍微接触气象领域人士就知道。
新京报:你是怎么了解到这个项目的?
陆汉城:我最早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的,后来上网搜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但这个项目本身是属于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却绕开了大气专家。项目是河道专家组织的,如果是河道工程,我也不懂,但我在气象领域工作了50多年,后来发现问题太严重了,可以明确说,他们敢跟我面对面答辩吗?
新京报:气象专家普遍都认为这个项目不可行吗?
陆汉城:我与全国气象工作者都有交流,至少跟几十个专家交流过这个工程,没有一个人认为我是不对的。不能不根据国计民生迫切需要而好高骛远,浪费人民的财产。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王俊 见习记者 吕银玲
见习编辑 马瑾倩 校对 陆爱英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