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一辈子铁的牛祺圣不曾想到,自家手工打造的铁锅一夜间名扬四海了。紧接着是接踵而至的微信订单和一群群的上门抢购者。
这几天,章丘铁锅“火了”,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点话题。
“一锤不能少”,三万六千次的锻打,成就一口近5斤重的铁锅。一锤锤地敲打中迸发出的清脆之音,正是中国传统匠人匠心精神的响亮呈现。
2月22日,济南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铁匠传承人牛祺圣在家里赶制铁锅多半是铁匠
今年72岁的牛祺圣从16岁就开始跟着自己的父亲打铁了。
那时候,牛祺圣的父亲牛占元推着一辆车,车上放着火炉、风箱、盛煤炭球的槽盒子以及锅碗瓢盆等打铁所需的各类工具,牛祺圣就跟在他父亲身后,走街串巷,支炉打铁。“从历城的董家开始,一直走到唐王镇。一个村庄里待个十天八天,或者三天五天,然后就挪窝。”
牛祺圣跟他的父亲走街串巷的时候,多是打造和修理一些农具,像是锄头、镰刀、铁锨等。“慢慢学,一开始我就是给我父亲打下手,递个工具端个水啥的,到后来就慢慢上手打造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牛祺圣的父亲在唐王镇崔家庄杨家胡同经营了一家铁匠铺。“那时候就主要卖炒勺和农具,我父亲和我说济南的大饭店就从他们店里订购炒勺。”“穷人才打铁,俗话说‘十家子穷人,八家子打铁’。打铁虽说有些技术,但是更多的是力气活,很累,所以干这一行的多是穷苦耐劳的平民百姓。”据牛祺圣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除了财主和做买卖的,他们那里的人多半都是铁匠。
牛祺圣成家立业之后,曾种过一段时间的庄稼地。“我4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我就和几个兄弟商量了一下,决定再打铁。”
牛祺圣家的铁匠铺子于是,牛祺圣就在自己家里修建起炉子,开起了铁匠铺子。
二三十年前,牛祺圣打造的农具在十里八乡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麦收时节,来牛铁匠家买镰刀的人得排队。但是随着在农业生产上各类机械的运用,让牛铁匠家的农具丧失了市场。牛铁匠一家不得不寻找转型之路。
于是,牛祺圣开始变着花样打铁。铁牡丹、铁碾盘、铁葫芦、铁茶壶……“只要给我个模样,我都能给打出来。”牛祺圣说。
很快,有人便慕名来到牛铁匠家,跟他下订单。“从2015年的下半年,有人找到我们说是要成批的定制铁锅,从那时候,我们开始较大规模地打铁锅。去年一年给打了一百多个锅,说是拿到北京卖,一上架就卖光了。”牛祺圣说。
牛祺圣
抢购者
这两天,济南章丘区相公街道河庄村涌进了不少外地人,这些人并不是来走亲戚的,而是冲着一把铁锅来的。这个在山脚下的小村庄热闹了起来。“我是从洛阳过来的,过年来这边走亲戚,听说这个村里就有铁匠能打造正宗的章丘铁锅,于是就过来看看能不能买上两把。”一位到河庄村牛祺圣家买铁锅的外地人说。上门来买锅的人更多的是来自济南市区。
牛铁匠家中院子里站满了前来买锅的人2月22日,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半,这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少说有十几个人到牛铁匠家来买锅。“这种情况从两天前就开始了,过来买锅的越来越多。”牛祺圣的儿子牛大伟说,“除了现场来买的,还有很多是加我微信买,直接转账说地址。”
慕名而来的购买者们手持成品铁锅
就这两天,牛大伟的微信好友多出来了一百多人,这一百多人以相同的目的找上了牛大伟:买锅。“不少人一开始说买一个,然后直接微信转账,过一会又说再加几个,说是给亲戚朋友买。也有人说想订二百个,但是我们没这么多,他就说有多少买多少。还有找合作的,说是帮着往外卖。”现在,牛大伟家手打的铁锅一个卖320元,“微信上已经预订到阴历的十月份了。”牛铁匠家的铁锅在线上都已经预订到今年年底了,而到现场抢购铁锅的人只能看着牛铁匠家的两口打好的“样锅”干瞪眼了。“我加你微信,先给你把钱转过去吧。”来自济南长清的一位买锅的人对牛大伟说。“加上了现在也买不到,买的话至少得等到麦收后了。”牛大伟说。
牛祺圣与慕名而来的购买者们交谈
一锤不能少《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导演是在去年9月份来到的牛铁匠家。“当时我不知道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当官的领着来的。”牛大伟回忆说,“那个人(导演)主要是跟我爸聊的,了解铁锅的制作过程,还看了看我们打的工艺品,问了问我父亲啥时候学的打铁以及有关传承方面的问题。”
牛祺圣的儿子牛大伟将一块圆形的铁板放置在炭火中牛铁匠将自家院中的烧铁炉点燃,现场演示了一把铁锅的打造过程。牛大伟将一块圆形的铁板放置在炭火中,铁板烧红后,牛大伟用架子将铁板夹到打锅台上,而后父子两人抡起锤头冲着铁板中心狠狠砸去,铁板凹下去之后,牛大伟再将铁板夹回炭火中,烧红后,再次捶打……
父子两人在自家院中现场演示了一把铁锅的打造过程打好一口锅,到底需要多少锤,牛祺圣说不上具体的数字:“没得数,一口好锅的话近四万锤是有的。”
一口手工打制的铁锅,在千锤百炼之后,锅的表面可以看到一个个细密的清晰的锤印。“有了这个引子吧,炒起菜来,食物总是悬在上面,所以就不会粘锅。”牛祺圣说。
买锅客与牛祺圣合影
买锅客拿着成品铁锅与牛祺圣合影
目前,牛铁匠家一共有四人在打铁,“我两个儿子加上我女婿,只讲打锅的话,我们四个一天也就打个四五口,一个月最多能打上150个左右。”“现在这么多人买,你们忙不过来了咋办?会不会少打几锤?”一位抢购者问道。“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好,绝不会少打!”牛祺圣做了一个挥手的动作,回答道。牛铁匠的屋内还陈列着一块由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牌匾,上面写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章丘铁匠习俗)。“当、当、当……”伴随着铁锤触碰锅底的刹那间,清脆的打铁声在这个农家小院里徘徊,院外是一片绿油油的麦地,这个清脆的打铁声已在这片田野的上空徘徊了千百年。
(本文文字综合山东商报,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