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踹小孩点赞的大人,远离“厌童症”是宽容人类自己

国内评论今日话题2017-06-01 08:45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摘要]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喧闹声,对于很多大人来说是噩梦,甚至不惜动手教训。不少家长一提到带孩子出门,也是担惊受怕,生怕被人指责,乃至于有人要给自己的孩子喂安眠水。讨厌吵闹的孩子,不奇怪,但是上升到极端厌恶、不惜动手的程度,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了。

要点速读

    从网络舆论看,确实不少人得了“厌童症”

    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引发了两派人在网络上吵来吵去。新闻是这样的,一名女大学生在餐馆吃饭,旁边桌一个孩童在吵闹,她跑过去踹了一脚。事后,孩子妈说她踹到了小女孩,女大学生说自己踹的是凳子,无论如何,是用上了暴力。按照正常的思路,这个女大学生的暴力行为应该得到一边倒的谴责,然而舆论分化了,不少人为她点赞,觉得她踢得好,对付熊孩子就该这样,不该忍气吞声,有截图为证——

    尽管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是如此为打小孩叫好,还是非常地触目惊心。“厌童症”的另一面是家长非常惧怕,甚至不惜做出一些不正常的举动。前些日子在微博上,有人发表了这么一段话,结果也收获了上千个赞,如下——

    厌烦儿童的喧闹本是正常生理现象

    儿童喧闹确实更让人抓狂,分贝高耸入云,哭起来更是没完没了。就算为人父母者,恐怕也只觉得自家孩子的吵闹声可爱,别家孩子的实在太烦人。厌烦,很正常。还有一些科学解释。

    英国牛津大学的神经学家们做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孩子的哭闹声比起动物、成人的哭闹声来,与众不同,能够引发全身的应激反应,表现为心跳加速、血压增加等等。

    但是上升为一种“社会病”显然要另当别论,而“厌童症”并非中国社会独有

    但是,大人让着小孩,保护儿童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常识,也是成人的道德义务。被小孩吵闹烦到的时候,心里不爽很正常,可也忍忍就过去,何至于耿耿于怀,为打孩子叫好,一定要家长反省呢?上升于此,便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社会病”了。

    不少人把这种“病”归结为国人特色,认为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儿童友好型社会,成人的包容度高,而中国成人们则太自私。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中国父母太失职,不会管教孩子,所以中国的孩子比国外的孩子要吵一些,要“熊”一些,自然让人更不能忍一些。后者是想多了,事实上,儿童发脾气跟教养无关,是正常生理现象。前者是见得太少,许多地方都在为孩子的喧闹声苦恼,也常常引发社会不同群体争执。例如,近几年在日本,不少社区都搞起了“反对保育园”运动,抗议政府在自己的周围修保育园。连托儿所、幼儿园都不让修了,不可谓不极端。而日本歌星宇多田光也在电视上批评过日本社会对妈妈的不友好,《从幼儿噪音看日本“无缘社会”》一文写道,“她说在伦敦,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公园里喂母乳,都不会遭到阻止,当地人反而觉得很正常。而在日本,用婴儿车带宝宝搭乘交通工具,不会有任何人来帮忙。”

    在日本社会,一边入园难,另一边人们反对在自己家门口办保育园

    结合大家的经验来看,“厌童症”病因有三——

    分析起“厌童症”来,第一个原因与一个社会对公共秩序的看法息息相关。比如,在2011年之前,根据德国的法律,儿童噪声是被禁止的,在公共场所,人们也很讨厌孩子打闹。分析起来,原因在于德国社会非常强调秩序,而儿童的喧闹行为是破坏公共秩序的。这个经验放在中国的“厌童症”语境里,也有成立之处。这些年来,国人越来越反感破坏秩序的行为,插队、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等现象都无一例外被鄙视和讨伐。而普遍又认为,有两个群体的素质不高,总是破坏公共秩序,一是大爷大妈,二则是熊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第二个原因则可能与当今社会缺乏育儿经验的现象有关。育儿是需要时间、金钱和精力的,而在普遍缺少育儿设施,且许多城市家庭都是双职工的情况下,隔代抚养非常常见。换句话说,年轻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面对孩子的哭闹、发脾气,手足无措乃至不耐烦很正常,更别说面对别人的孩子。年轻父母都这样,遑论那些根本不想当父母的人。例如微博上有条很多人点赞的评论,内容概述为,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吵闹的小孩,投诉之后,小孩的父母只是象征性地说了说小孩,没有尽到责任。所以博主很不满。父母们“积极”作为,对孩子恐吓乃至打骂起来,恐怕是让围观群众们满意的态度,然而,如果知道些育儿知识,会发现,这根本没有用,只会引发孩子更激烈的哭闹。

    隔代抚养普遍存在,而社会年轻群体的育儿经验不多

    以日本社会的经验来看,很奇怪的悖论是,一个少子化的社会是非常需要对孩子友好并鼓励生育的,可一个少子化的社会,一个生育意愿低的社会,人们对待孩子就更加冷淡,因为“我想过安宁生活”的欲望要远远大于所谓的“天伦之乐”的温暖,前者我正享受着,后者对我来说太陌生,于是人们有了分歧。

    第三个原因则是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有关。“厌童症”其实更多是在网络表达,可以说也是一种网络病。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说:“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常识”一词,曾经是许多中国网民所推崇的,然而这些日子,流行“反常识”、“毒鸡汤”,爱护弱者是常识,爱护小孩是常识,可是“你弱你有理了”?“熊孩子我凭什么忍”?这些极端的观点在一篇篇10万+的文章里不断传播和被讨论着,而这些有助于消解道德义务的观点,能够满足人们内心逃避责任的隐秘愿望,成为一种非常极端的思潮,得到一遍遍的强化和认可。

    每个人都曾经是儿童,善待儿童是宽容人类自己

    给坐飞机的孩子多征税?天方夜谭

    1998年,《经济学人》登过一篇文章,把儿童噪音和抽烟等行为相提并论,称其有“负外部性”,社会中的他人要无辜为此付出成本。所以要么就征税,要么就政府出面管制,以消弭这种对他人的伤害。作者建议要在飞机上设置“无孩区”,把孩子都放到一排去,并且还要对他们的机票课以重税,比大人都多。这种天方夜谭的想法很快引来回击,一个六岁小女孩来信说——“先生,您说儿童像香烟和手机,这是错误的。人们不是必须要抽烟或者用手机。但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是小孩,您也是。您这样可怜的老人还需要孩子来负担您的养老金。请不要以大欺小。”小姑娘把道理说得异常清楚了。人类有繁衍的需求,但是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成年,不会吵闹,不需要照顾,只要埋头工作,服务于社会。对孩子的宽容便是对人类自己的宽容。而前文提到的德国法律在2011年做了修改,儿童噪音被剔除出噪音污染之外。

    一个六岁小女孩的来信——请不要以大欺小

    当然,宽容不是纵容,熊孩子这个概念不该变成一个口袋词汇

    熊孩子这概念这些年异常流行,不过这其中又有多少浑水摸鱼呢?哭闹是熊孩子,爱嬉戏是熊孩子,爱发脾气是熊孩子,爱打人、喜欢到处搞破坏也是熊孩子。没有度的把控,就会让所有的孩子都变成了熊孩子,讨厌熊孩子变成了讨厌所有孩子。

    所以,理清楚概念十分重要。一般的哭闹、嬉戏,是孩子正常生长之必要,是需要社会体谅、理解与容忍的。而4岁以上的孩子乱涂乱画、乱骂乱打,到处搞破坏,这是和教育有关系的,需要与家长、老师交涉,用适当的手段来引导孩子。到了12岁以上的叛逆期,孩子容易受到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这又需要另外的教育法了。

    总之,宽容孩子正常的哭闹声、嬉戏声,和纵容孩子肆意妄为是两码事。

    不是正常的喧闹嬉戏就是熊孩子

    [责任编辑:陶小闲]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