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让端午文化多一些日常呈现

国内评论北京青年报2018-06-18 02:04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本报特约评论员

今日社评

又是一年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少有的专门纪念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一些民俗活动,大多与纪念屈原有关。如今年端午节期间,北京举办全国龙舟邀请赛暨北京市端午节龙舟大赛,来自北京和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的32支代表队500余名龙舟运动爱好者参赛。北京市推广龙舟项目已有十余年,目前全市有上百支民间龙舟队伍,龙舟运动成为端午节期间百姓广泛参与的健身时尚。

有人说现在传统文化“式微”,理由之一是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近年来,政府、社会和民众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更加重视,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范围,围绕传统节日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水平和质量也有显著提升。人们看到的不是传统节日的“冷清”,而更多的是热闹、喜庆和强劲的生命力。

端午文化肯定是有意义的。几年前有一项调查表明,70%的人不会包粽子,只有35.92%的人非常清楚端午节的来历。尽管说“形”不完全代表“实”,不会包粽子不意味着不理解端午文化,但最好是“节日按节日的方式过”,追求“形”与“实”的统一,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秩序传承。

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定是“有意义”与“有意思”的统一,一定有着丰富的日常呈现。反之,当一种传统文化失去日常呈现,也就必然走向式微,节日文化也是如此。这些年来,传统节日之所以有中兴之势,正是因为寻求了现代化表达,推动了文化与生活的融合,使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日常呈现。

目前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都不是静止在象牙塔里,而是有着强大的“日活率”。拿端午文化来说,主要有三个内涵:第一个是“身”。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一个驱邪避毒、祈求健康的节日,现在不少孩子扎丝线,就是出于这样的寓意。第二个内涵是“心”,“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文秀《端午》),在端午节涵养家国情怀,这是端午文化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方面。第三个内涵是“神”,“端,直也,从立从专”,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是端午文化不变的主题。

目前流传下来的端午民俗,很好地体现了端午文化的三个内涵,比如这几年慢慢热起来的划龙舟,就是“身心神”文化统一的结晶。这三种文化内涵,有着历久而弥新的时代价值,有着巨大的日常呈现空间,这也是端午文化能从历史中走来,不断走向未来的基础。

这方面也有他山之石可供借鉴。比如,韩国有名的“江陵端午祭”,除举办多种祭祀仪式外,还组织很多有趣的活动,包括假面舞剧、民族舞蹈以及摔跤、荡秋千、拔河、射箭等比赛,每年都吸引上百万人参与。这些改造与嫁接,都体现了“节日按节日的方式过”,使之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一种日常的呈现。

文化来源于生活,文化就是生活。先秦至今,两千多年过去了,端午文化还能流传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端午文化,同样应该从“身心神”三方面入手,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嫁接。这种嫁接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还可以推动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解决,比如“都市宅居”和人口流动带来的“陌生人社会”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参与性强、融合性强的群众活动得到有效缓解。

[责任编辑:myedi]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