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圆珠笔尖用的高端钢材曾经难倒了很多人,也代表了制造业升级之问。媒体是这么说的——“能生产飞机汽车,却生产不了小小笔头的‘圆珠笔头之问’一度难倒了中国制造业”。而今,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答案。太原钢铁(以下简称为太钢)不仅研发出了笔尖钢,而且还有批量生产的能力。那么,有何启发呢?
笔尖钢要造出来非常不易
笔尖钢不容易研发,根据新京报的报道,“太钢方面表示,笔头关键部位的尺寸精度要求在两个微米,表面粗糙度要求为0.4微米,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到0.4毫米。进行如此高精度的加工精度,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这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2014年太钢的试验取得成功。
研发成功不代表能批量生产。倘若一直无法投入生产的话,研发的成果无法转化为产品,所谓的成功也是半吊子的成功。根据《现代金报》的报道《董明珠和邱智铭央视对话栏目录制现场当场"打赌"》——线材是完成了,可这种线材却是“实验室出品”,缺乏相应的产业化的制造设备,生产成本非常高,无法推进到量产阶段。
所以,长期以来,笔尖钢都是从日本等国进口。而到底能不能够造出笔尖钢也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之问的代表。
因此,如今的成功是阶段性的成功,国产笔尖钢不仅仅是试验品,更是实打实的产品,在供应链上游出现的原材料货物。
毫无疑问,要产业升级,要打造出真正高端的产品来,是需要工匠精神的。许多中国企业也一直被诟病缺乏一颗匠人之心。而太钢制造笔尖钢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试练,前前后后花了许多时间。
然而,光有工匠精神并不够,现代化企业并不是精耕细作的小作坊。笔尖钢比较尴尬的是市场容量小,根据《对话》节目中的数据,从日本进口一吨造高端笔尖用的钢材是12万元,龙头企业一年需要860吨,算下来也仅仅是1个多亿,谈不上是巨大的需求。所以,此前鲜有企业有动力去做研发和生产。
不过,尽管笔尖钢本身需求小,其身处的易切削钢种类,却是科技含量高并且用处很多的。以日本为例。我国圆珠笔制造业最信赖的一种易切削钢来自日本的下村特殊精工,单看该企业只是一个聚焦于生产精细化钢铁的公司,不过把视野放大再看,会发现它原来属于大同特殊钢集团,后者是日本特殊钢业界的领导企业。在日本的粗钢发展停滞之后,科技含量更高的特殊钢企业通过一系列的重组行动,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太钢则有着庞大的产业集群来支持,并且生产高端钢铁上很有经验。有这样的规模才能够做得出高端产业产业化的举动。而笔尖钢带来的技术和生产的升级是否也有有益于整个高端钢铁的产出呢?如果答案是“是”,则无疑更能解释这家企业的动力。还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在圆珠笔之问成为举国的产业升级之问之后,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就能带来关注和口碑。果然,在新闻公布之后,太钢的股价一路飙升。
由于高端和精细,产品在行业中独领风骚。甚至,其他企业由于高门槛,以及已经有赢家通吃这个只有一定容量的市场,而不会进入。这是一个值得期许的高端制造企业未来。不过,光是自己有能力还不够,整条产业链都很重要。
目前,太钢已经有了批量生产的能力,可喜可贺。生产这一环节打通之后,还要看市场的考验,并且,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和真正大规模批量生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根据新京报的采访,产业链下游的制笔企业贝发集团总裁办主任张雪莲表示,“虽然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是距离产业化和大批量的生产仍然有着一个过程,同时我们也面临市场的宣传推广问题,有时国外的客户会指定采用国外的材料。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材料肯定会慢慢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因此,产业链的下游,即有多少买家十分重要。否则有产品,没市场,做不了“赢家”企业,也无法持续地创新下去。
有多少下游企业会生产高端圆珠笔呢?
央广网的采访中,贝发集团当家人邱智铭认为,笔尖钢确实是好东西,但下游企业如果跟不上,上游研发的材料再好,这些金贵的材料也只能会“睡大觉”,根本派不上用场。
中国人每年要消耗那么多的圆珠笔,中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在如此庞大的数据支持下,为何还可能出现下游跟不上呢?答案是,很多企业生产的是廉价圆珠笔,不会在乎笔尖的好坏。而很多消费者也只买廉价的圆珠笔,不会花大价钱去买更高端的。
如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应放天的感受,“中国制造是个橄榄形状,产品设计很弱,营销能力也很弱,中间很大,有钱就买地,买设备,招工人,头小脚小肚子大,这是很不健康的。要变成哑铃形状,设计研发很厉害,营销品牌很厉害,中间制造扁平化。”
简单来说,下游要有市场,关键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营销,另一方面是工业设计。日本感冒药等商品倒是很值得借鉴的。
一位叫李永晶的大学学者分析了日本制造为什么强,他发表在澎湃新闻的文章写道:“日本企业的经营理念表现在让‘最挑剔的消费者满意’上。一件工业制品在外观设计与工艺上让人赏心悦目,在功能使用上让人轻松愉快,甚至乐此不疲,这可以说是对消费者尊严的究极尊重。这种想法并非有何高妙而言,仅仅意味着它对人性的顺应而已。”
其实说顺应人性还不足以概括,用深入“挖掘价值”更适合。比如液体创口贴,人们有使用清洁、透气好的创口贴的需求,不过并没有明确的形态概念。而液体创口贴深入地针对了这部分需求而横空出世,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用户自己的想象和期待。而下游能够做出更多这样的产品,又何愁上游的高端原材料制造业花大力气研发出的产品派不上用场呢?
圆珠笔之问的基本解决是一件让人拍手称赞的大好事。也期待它的经验能够复用到更多的高端制造业升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