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社交媒体被各种非洲小朋友“举牌”送祝福、打广告的图片或短视频刷屏。《北京青年报》报道说,视频中的非洲小朋友只能获得零食或者几元钱。于是,有网民质疑相关商家,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压榨小孩赚黑心钱,应该消灭这门生意。这样的观点有道理吗?
一块小黑板上写着标语,然后,画面中的非洲小朋友跟着视频拍摄者念着黑板上的标语……最近,这类非洲小朋友举牌送祝福或者打广告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非洲小朋友举牌送祝福、打广告
据《北京青年报》调查,视频拍摄者大多为在非华人,通过电商平台接单,然后让“非洲小朋友举牌”,制作产品广告或祝福语,制作后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每段广告的价格多为200元左右。
这类短视频能火,本质上是利用了文化差异和受众的猎奇心理。
在中国,天然具备眼球效应的营销事件,不少都与外国人有关。无论内衣内裤、建材家居还是金坷垃,都充斥着真真假假的洋人模特和专家。而此次与以往的营销事件不同的是,利用非洲小朋友来做营销,其中还包含着一种猎奇心态。
连夸张的农药广告,也要在上边印个洋老头
对于普通网民来说,看到熟知的中国企业被非洲小朋友举牌,感受到非洲人和国人的差异,无论是肤色还是贫富差距,这种巨大的落差,就是传播中常提到新鲜奇特等特征。企业也乐得通过这种方式做一把宣传。
说到底,这是一门有点创意的生意。
不过,现在这门生意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有人甚至提出应该查处经营这类生意的网店。其实,没那么严重,这类生意非要挑毛病的话,大概会出现三种问题:
第一,这种行为是否侵犯了小朋友们的肖像权?按照中国《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而不同国家,对于肖像权的法律规定也有不同。总的来说,如果录制这一类视频取得了非洲小朋友及其监护人的同意,就不属于侵犯肖像权。
究竟视频拍摄者有没有取得非洲小朋友及其监护人的同意,从现有的事实看还不得而知。不过,生活在非洲贫民窟的人们,对肖像权可能压根就没有概念。
有一个对比,欧洲白人“举牌”的价格一般是最高的,有经营这门生意的店家接受采访时说:“白人很注重肖像权,基本上是不给拍的,加上小费原因自然贵。”
第二,非洲小朋友们录制的广告是否符合《广告法》规定?这个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在一些广告中出现了“最高级”、“最佳”、“最强”等字眼,这肯定是不符合中国《广告法》规定的。尽管视频的录制是在境外,只要商业广告活动发生在中国境内,也应适用《广告法》。
有卖家称:“举牌都是自愿的,有纪念意义。”
第三,会不会涉及到公益欺诈?在符合肖像权和《广告法》的规定下,这类创意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但是有店家却刻意突出此种行为的“公益性”,声称除了成本外,其他都归非洲小朋友。但是真实情况到底怎样还很难说,毕竟《北京青年报》采访到的负责推广视频的代理商说:“大部分钱还是被拍摄者和商家拿走了。”
视频拍摄者有钱赚,非洲小朋友能改善生活,定制视频的人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一个看起来多赢的局面,为什么还有人想要消灭这门生意呢?
在有些反对者看来,用金钱来换孩子们的“表演”,破坏了当地原始的“淳朴”;还有评论者认为,“用微薄的利益引诱非洲小朋友不知所云地念所谓的祝福和表白,丝毫不顾及孩子们的感受和成长权益。”
说实话,这一类的观点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根本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金钱和零食对非洲贫民窟孩子们的意义。在肯尼亚的基贝拉贫民窟,就算有工作的人,每天的收入也只有1美元左右。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拍摄者人在赞比亚,那里的情况比肯尼亚稍好,但人均月收入也不足1000元人民币,贫民窟肯定更少。
赞比亚街景
而当“举牌”生意出来之后,非洲孩子们拍一条20秒的视频、说几句中文,就能获得相当于几元钱人民币的报酬,对比贫民窟的收入和消费,这不少了。况且,还有媒体报道说,如果给的少了,孩子们的父母还会追着要。
讲道理,在非洲的贫民窟,提供一个不需要流血流汗就能获得报酬的机会,善莫大焉。而这些报酬,无论是食品还是金钱,都有可能改变孩子们营养不良的状况。如果这些报酬能让他们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那很有可能会改变非洲孩子们的命运。
那些以破环当地原生态为理由的反对者们,他们并没有真正关心过当地人的生活,只是以旅游者的看客心态来对待这些非洲孩子。
至于那些以未成年权益为理由的反对者们,拍摄短视频,只要取得了孩子们和监护人的同意,并不存在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问题,何况这还发生在连生存都有问题的非洲贫民窟中。
在“非洲小孩举牌”这一新闻的报道中,很多媒体都将这一现象定义为“产业链”,甚至是“灰色产业链”。
媒体报道这一现象无可厚非,但是给扣上一个“灰色产业链”的帽子就不厚道了,所以有评论者认为这篇报道不善意。说是产业链也可以,但是“灰色”则无从谈起了,根据现有的报道,拍摄者一没有强迫,二没有诱骗,还给孩子们一些报酬,哪里谈得上“灰色”。
而且产业链不该是对一个现象的负面评价。只有成为世界产业链上的一环,才有可能接触世界、融入世界,这样就会有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与社会脱节,反而会产生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例如,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四川凉山地区的发展基本已经和国内及全国的发展脱节。剩余劳动力增加,面向这些地区的招工减少甚至绝迹,相应地便是各类社会问题丛生,毒品问题正是这个时期最为猖獗。有研究者认为,没有工作、没有新型收入来源的剩余劳动力必然是社会问题滋生的温床。
非洲小朋友举牌广告视频截图
还有评论者认为给非洲孩子们分的太少,有压榨、剥削之嫌,没有商业道德。拍摄者为孩子们提供了平台和赚钱的机会。如果非洲孩子们自愿,认可这种分配,并且没有违反当地法律,这种说法就属于道德绑架。和很多人平时工作一样,商谈业务,东奔西跑的出差,还不是为了工资、提成、年终奖?
说到底,一些时评作者还是抱着“金钱原罪论”的心态,认为只要是跟钱沾边,就是有铜臭味,就是不道德的。但他们可能生活在真空中,看不到金钱对改善现实生活的意义,要知道,没有钱的日子真的是“横垄地拉车,一步一个坎。”
其实,前不久备受关注的四川“格斗孤儿”事件中,就有人发出疑问,将这些“格斗孤儿”遣返回凉山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因为有孩子曾说:“这边伙食比家里好,有牛肉、鸡蛋,家里只有洋芋。如果我回到家里,可能要干苦活儿。”
无论是凉山的“格斗孤儿”还是非洲的孩子们,生存现状并不是外人能轻易估量的,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选择。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毫不顾忌地去追求诗与远方,很多人的梦想仅仅是吃饱饭。
毕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